人类科学学科 Human Sciences

副教授 岩本 健良 (社会学)

[主 题] 以创造机会的社会为目标
image

诸位之所以能迈进这所大学,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还是多亏了父母?
无可置疑,没有努力是不能跨入大学门槛的吧。可是即使学费再低的大学,因经济能力等原因而放弃上学的人在日本也为数不少。

放眼全世界看,状况如何呢?通过网络拓展到全世界的《假如世界是100人的村庄》(MAGAZINE HOUSE社)一书中,有一节讲到"在这些村民中,一人接受大学教育,二人拥有计算机"。如果反过来说,便是100人当中,99人尚未受过大学教育。在这 99人中,也包括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但其中未满18岁而夭折的孩子也为数众多。

那么,所谓人人都能自由而轻松愉快地发挥自身力量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并且,如何才能逐步接近这个目标呢? 我从教育机会差距的分析入手开始了研究。 同时与全国的研究学者体验了SSM调查这个有数千人规模的全国调查的整个过程。
从1995年的调查显示,即使是初中3年级时学习成绩同等的两个人,但由于父亲就职集团的不同,大学升学率产生2倍以上的差异,这种差距无论哪个年代都存在。

除根据数据进行的计量性分析以外,同时正在向其他途径发起挑战。在列出升学,就业,结婚这些词语时,其共同点是什么呢?对于结婚而言,(这里,为便于简单明了地说明,限定为异性(男女)之间加以考虑),无论男女大概都会认同这样的抉择吧,宁愿独身生活,也不勉强地与一个讨厌的对象结婚。
同样的道理,可以不必勉强进入不情不愿的大学和企业,对于大学和企业来说,也没必要勉强接收一个不想被录用的人材。在数理学中,是一种"社会性匹配"的结构,而且这些双方均有选择的权利,具备"两侧选好(双方自愿)"的特征。

在此之后,我将研究的关注点扩展到围绕高等教育(短大,大学以上的教育)的相关制度上。如果入学考试制度改变,即使具有同样的学习成绩和大学的选好(志愿),有时进入的大学也有很大差异。另外,在支撑学术信息交流的制度改革上也付出了汗水。如,推动日本社会学会,构筑了文献信息数据库。同时,对于支撑高学术性世界的价值理念-研究伦理,根据海外动向做了考察,这一点也关乎学会伦理宣言的制定。最近,兼有与学生的调查实习的研究项目,已展开了全国自治团体调查,并正在推进相关数据的分析。另外,通过对大报社披露的"大学排名次序"中的若干项目进行分析,基于适当的操作,表明该名次是缺乏根据的。

l Contents Menu
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