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文化学学科 Field Study of Cultures
副教授 矢口 直道 (现场文化学)
[主 题] | 印度建筑史研究 |
---|
我的专业是建筑史,根据对象的区域,它被分为日本,西洋和东洋。同时,根据对象的建筑种类,被分为住宅,宗教建筑和城市等,由此可以清楚包括时代在内,我是以哪个时代,地区怎样的建筑作为专业的。如适用该分类来说,我正在对东洋建筑史,尤其是从古代到中世纪的印度宗教建筑展开专业研究。
我正在以其中以下两个建筑种类为中心开展研究。其一,是中世纪南印度的印度教寺院。
主要研究从12世纪到14世纪,位于现在的卡纳塔卡州南部中心,曾经一时统治南印度一带的曷萨拉朝的寺院建筑,及该时期之前的寺院装饰与内部空间的变迁。在赋予曷萨拉朝寺院建筑特征的要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复杂的外部装饰和墙面平面图,柱体的设计以及整体平面的配置。从宗教建筑对称性的观点来看,对称轴和与此为中心的祠堂配置,其他房屋,建筑要素间的关联性尤为重要。如果从祠堂的配置和在此所祭祀的诸神综合考虑,则这个时代特有的配置便浮现眼前,可将此作为基础,迫近当时的宗教时代背景。我的研究对象是,以与曷萨拉朝的寺院建筑相关的事项为中心,与此先行,逐步扩展到版图所接近的chalukya王朝,朱罗王朝的寺院建筑。
另一个是古代的佛教建筑。实际上,作为空间现存的佛教建筑,以从西印度到德干,南印度的石窟寺院为中心。虽然已通过描述佛教故事的雕刻和绘画,以及经典等文献,重新构筑了寺院空间,或发现少数僧房的遗迹,但是石窟是连古代石头凿子的痕迹都得遗留下来,基本上以完璧的身姿保存至今的建筑遗骸,宛如时代文物密藏容器。
但是,石窟是仅摄取其本身当时通常存在着的佛教寺院,宫殿正面外观及内部空间的特殊建筑形态。总之,因为已穿透至岩盘中,被认为是采用实际上不可能如此建造的建筑构造性上矛盾的构件的配置等。但同时也能追寻到这样的构件配置,在石窟这一建筑形态中,作为装饰要素而发展的印迹。
并且,石窟要穿透岩盘,对壁面,顶部及地板进行开凿。正是这个缘故,那些无意间凿削太多的洞,及为加以修复而置换所用的砖等,全部有痕迹残留。此外,通过对该痕迹的深入细致分析,能发掘出当时开窟的中途改变计划,将墙替换成柱,或者另外开凿一洞的情景。